![]()
当我们翻阅泸定桥的历史事件时,常常会为红军战士冒着敌人枪林弹雨、跨过吊索桥面、艰难铺设木板的英雄气概所震撼。尽管桥又窄又不稳定,红军战士还是成功占领了桥,为队伍赢得了宝贵的生命和时间。然而,面对这一幕,很多人可能会疑惑:国民党既然千方百计阻止红军过桥,为什么只把桥上的木板拆掉,却没有把桥彻底毁掉呢?毕竟,拆除木板虽然阻止了红军的进攻,但桥梁本身并没有完全被摧毁,仍然可以通行。如果国民党直接炸桥,红军的问题就更大了。那么刘文辉为何不采取大刀阔斧的行动呢?刘文辉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。在家人的支持下,他进入了军队学院。毕业后,他在川军中崭露头角。在表弟刘湘的帮助下,刘文辉很快建立了强大的地方势力。然而,两个野心勃勃的人之间的矛盾逐渐激化,激烈的竞争成为他们关系的紧张点。蒋介石注意到这一情况后,与刘湘联手对付刘文辉。后来,刘文辉被刘湘赶出四川,流放到西康地区。当时刘文辉的势力不如刘翔,刘翔的地位并没有受到威胁。因此,刘翔并没有对刘文辉给予致命打击,而是采取了软禁、排斥的措施。虽然刘文辉始终生活在刘翔的阴影下,但他还是成功稳定了西康的局势,并且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,实力逐渐增强。然而,刘文辉始终对蒋介石心存戒心。蒋介石之所以青睐刘翔,是因为刘翔恩惠很早就知道蒋介石背叛了革命,并彻底消灭了他。因此,刘文辉对蒋介石充满了不满,表面上听话,实际上却是不听话。刘文辉的军队虽然逐渐壮大,但西康地区经济比较贫穷,交通也没有中断。经济支撑主要依靠出售茶叶,而卢迪克桥是唯一的通道。 1935年,为保持红军实力,完成战略扩张,红军计划通过吊桥。然而蒋介石意识到这一点后,命令刘文辉炸毁泸定桥,阻止红军前进。但当刘文辉接到命令时,却陷入了两难的境地。刘文辉不仅要考虑蒋介石的要求,还要对自己和西康人民的未来负责。虽然桥的爆炸可能暂时如果红军的前进停止,也意味着西康的经济将受到重大打击,战后重建将面临巨大的经济负担。毕竟泸定桥是清朝耗费巨大资源修建的。一旦被破坏,后果将不堪设想。此外,刘文辉对红军并无深仇大恨。在对付红军的过程中,双方多于对抗,不存在生死较量。刘文辉知道,与红军相比,装备和战斗力都有巨大差距,他不可能与红军正面作战。所以,他不想激化矛盾,引发不必要的冲突。于是刘文辉决定想出一个巧妙的策略——把桥上的木板拆掉就可以了。泸定桥由13根铁链组成,其中9根用于支撑木板,其余4根用作桥梁栅栏。木板拆除后,桥面上只剩下裸露的钢链,似乎完全失去了交通功能。为了“完成”蒋介石的使命,刘文辉要求增派部队和武器。蒋介石没有全力支持,刘文辉也没有认真追究不炸桥的责任。然而,令蒋介石没想到的是,泸定桥并没有完全拆除。由于木板固定得非常紧,四川士兵需要很多工具才能将它们拆除。许多四川军人身体状况不佳,有的还吸毒成瘾。拆除工作进展极其缓慢。战斗爆发时,木板还没有完全拆除。很快,红军战士就到达了泸定桥附近。当他们看到铁索桥时,他们并不害怕。尽管桥下有一条湍急的河流,但红军战士仍奋力冲上前去。毫不犹豫地走上桥,一边奋力拼搏,一边迅速铺好木板。他们的火力迅速压制住了川军,导致守桥之敌节节败退。为了避免更多的伤亡,刘文辉的部队选择了撤退。刘文辉没有炸毁断桥。这一决定并没有直接减少红军的伤亡。他清楚地知道,红军的目标不是攻占西康,而是要通过这个战略要地。刘文辉的部队并不想与红军进行你死我活的斗争。红军军长刘伯承在川军中威望很高,川军很多将领都是他的前部。川军某旅长收到刘伯承写的信后,主动让路,命令部队向空中射击以示和平。在双方明显的配合下,红军顺利通过了吊桥。当蒋家伊石得知红军成功过桥,大怒,但没有对刘文辉采取进一步行动,事情最终不了了之。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,刘文辉与共产党建立了联系,并逐渐改变了对共产党的看法。通过与红军的多次接触,刘文辉从最初的被动接受到积极支持,最后站在了革命一边。解放战争后期,刘文辉向彭县送全国电,宣布起义,帮助人民解放军顺利进入西康,为中国的统一和解放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。返回搜狐查看更多